张仁杰:慈善路上的苦行者!

2011-11-09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http://elite.youth.cn/w
如果把社会喻为一个人体,边远贫困地区就像是人体的循环末梢神经。脚指头感到温暖了,才是真正的温暖。但是,脚指头却恰恰是温暖最不易抵达的地方。 
  受制于慈善事业的管理机制,中国的慈善资金在使用上有其特殊程序。一些僻处边远地区的贫困人口乃至大城市的弱势群体,因突如其来的伤病而陷入生存困境,很难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即使无病无灾,贫穷也使他们面临诸多的短缺。 
  近年来,一些民间爱心人士和民间慈善公益项目,本着善良的意愿,克服困难,给予很多困难对象以帮助,体现了人性的关爱和慈善的真谛,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求名利,,不图回报,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把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 
  靠近我,温暖你,这便是草根慈善。
张仁杰 慈善路上的苦行者 
  电话那边,张仁杰的声音透着一丝疲惫:“我现在在贵州六盘水,这里的孩子没有见过月饼……”去年的这个时候,他在西藏,为当地的贫困学生助学项目做前期准备。 
  个头不高,有点娃娃脸的的张仁杰生于1984年,但他却一点也不像个80后:一年仅两套衣服,没有什么爱好,更别提娱乐——连下棋、打扑克他都不会。 
  与其说不会,不如说他没有时间。这个一手成立“感恩中国”网站(
www.owecn.com),并把它建设成中国最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公益门户网站之一的年轻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救助贫困者这份事业做下去:“我每天一睁眼就想,今天该干什么。无论你生不生病,网站每天都是要更新的,多少人关注着呢,我要为这个平台负责。到现在7年了,你问我怎么坚持下来的,我只能说是‘感恩中国’在一直推着我向前走。”

“所有的奖项和荣誉都是空的” 
  27岁的他,成长经历充满了曲折和坎坷。1995年,一个安徽的贫困家庭为了给收养的女儿治病,卖了唯一一头耕牛。11岁的儿子没有要父亲卖血换来的学费,而是选择离开家乡打工赚钱。他拉砖、挖煤、捡垃圾,做电工、焊工、业务员,从安徽到河南,终于遇到好心人把他送进武术学校习武,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曾经的张仁杰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选择继续在外“流浪”,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当时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梦想:多赚些钱,过上安定的生活。 
  2004年底,20岁的张仁杰从学校毕业后,来到北京当了一名健身教练,月薪不菲。工作之余,他买了一架照相机学习摄影,别人拍美人美景,而他选的街拍对象却是北京随处可见的乞讨者和拾荒者。除了拍照,张仁杰总是会掏几块钱给他们,或者送些旧衣服。渐渐地,主动找他帮助的人多了起来,张仁杰记着母亲的话:对那些有困难的人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他第一次感到无力是面对“小乞丐”王雪萍时。2005年3月,这个在西苑菜市场乞讨的女孩出现在张仁杰的镜头里,“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雪萍的矫正手术费要十几万元,张仁杰掏光了所有的积蓄也只是杯水车薪。向很多媒体求助无果后,他把个人博客改成了网站,命名为“感恩中国”,王雪萍大伯拉着她沿街乞讨的图片成了网站的第一个头条。求助信息发布了一个月,王雪萍就得到一家慈善机构的救助,成功实施了手术。 
  成功救助王雪萍极大地鼓励了张仁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向他求助,面对多家媒体追踪报道,这个年仅21岁的小伙子开始迷茫了——他最初只是为了救一个孩子成立起网站,如今却不得不背负更多的期望,可面对无数期盼的目光,他又无法拒绝。 
  他辞去了工作,每天除了接听网民打来的求助电话,他继续背着相机、骑自行车,奔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拍需要救助的病残流浪乞讨人员,晚上回家把照片和文章更新到网站,剩下的三四个小时用来睡眠。 
  不久,小杨丹的离去让张仁杰再一次感到无力和心酸。7岁的小姑娘杨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亲带着她在五道口桥下乞讨筹钱手术。为了两万元,张仁杰四处奔走、求助无门,好容易有了希望,却遇到慈善家罢捐…… 

用户评论

换一张(不区分大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