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杰:感动中国的七年和一生

2010-04-22来源:《人物志》杂志http://www.dianzhiyue.c

他没有钱,可通过他募捐的救助资金和衣物每年就超过上亿,他坚持了七年。
他不是星,可报道他和他的感恩中国网站事迹的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几乎覆盖。
他是凡人,可称呼他为活菩萨和好人的人从十八岁的少年到八十岁的老太太。
 
   认识张仁杰源于偶然,偶然的踏入他的感恩中国网站,发现这个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媒体都几乎抢鲜报道过的“名人”依旧在做着和五年前同样的事情,让我惊奇的是他的毅力和恒心,从20岁到27岁,七年来他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他和他的鞋子走在煌煌中国一切被文明和富裕遗忘的路上。
张仁杰的文笔不错,他在2005年的一篇散文里这样写道:“我时常陶醉在这样的景致里,让世俗的思绪远离尘世的喧嚣。然而有人说落日是悲壮的,这种悲壮缘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当暮色四合时,一个人孤独地瞩目西天,天地苍茫,那一轮火红的落日就在你的眼前一点点地隐去,此时不禁使人顿生“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的感慨。”
喜欢山水自然的他却很少写散文,这是他空间里数目庞大的文章里为数不多的散文之一。他常常在动了念头要写点心情故事和散文的时候就立马坚决的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甚至觉得这个想法是可耻的。“有那么多的资料等着我编辑写就,有那么多的人等着感恩中国网站平台的帮助,我怎么能有空写这些废话呢?”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他很羡慕记者可以一天改几次QQ签名,他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些。
他把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行走、采写、编辑上。他忙的一年到头没时间回安徽看年迈的父母,他忙的没有空和女孩子约会谈恋爱,他忙忘了采写还得去兼职做教练和家教赚取生活费……
 
铁人张仁杰的24个小时
  2010年3月的时候,张仁杰正行走在贵州的山路上,贵州这个全国最贫困的省份是张仁杰多年来最关注的地方之一。这里的大山深处还有很多贫困的孩子和家庭等待着他的搭桥救助,而他的几万“粉丝”也在等待着他更新采访信息。
真实是张仁杰对自己采写最基本的要求,每一条求助信息都是他亲自去拜访本人,按原话记实的写出来。七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甘肃、青海、河南、安徽、四川、贵州等地。记者有幸找到了一份和他曾经一起去采写过的志愿者的日记,里面有一段真实的记录了张仁杰拍摄和采写的辛苦:“为了拍摄一家几个光着下身和脚丫站在家门口怯生生的情景,张仁杰在进屋前马上蹲在屋前的牲口家禽粪便和烂泥混着的地面;在杨光勇家拍摄主人喂猪时,他跳进又脏又臭的猪圈去拍摄。在乃扒村采访马学英时,在烈日下跟着她去离家很远的山上水坑边挑水,爬山采草药。在犀牛洞村采访李开秀老人时,跟着他们走了几里的山路去到老人儿子的坟前,拍摄他们痛哭流涕的场景。在没有山路可走、很远的地方,杂草丛生,荆棘遍布,乱石嶙峋,我们举步维艰...... 有时床上睡着生病的人,家里又没凳子坐,张仁杰就坐在地上采访,一边采访一边还得从身上捉跳蚤。长时间的早出晚归,饥饿和干渴以及睡眠不足,精力过度透支,在乃扒村采访的第五天,在马绍云家去找户口本间隙,张仁杰居然倒在床上睡着了!要不是看见他在采访间隙睡着,我还以为他不是肉身而是铁人了。”
   每隔几天,他都要进县城一趟,寻找网吧,对于他而言,网吧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是他和感恩中国网站以及爱心人士最多的联系方式,“感恩中国网站建立之初我就做过承诺,承诺要一周内回复捐赠人的来信,但是每天能收到三百来封信,一下子邮箱就挤爆了。”为了节省钱,也因为有太多的资料需要整理上传,张仁杰常常在天亮的时候才离开网吧。
与他同时在做回信事项的还有一对青年志愿者,张仁杰说觉得特别对不起他们,“其实之前来过很多的志愿者帮助回信,但是来了走走了来,其实我可以理解,因为这个事情是非常麻烦的。去年四月份他们开始接班这个事情,一直到现在,正常的生活已经完全被打乱了。”         
张仁杰说他不觉得自己感动了别人,而常常是这些志愿者和捐助的好心人感动了他。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北京老太太的故事,“她最初找到我,要和我一起去给流浪人员送饭,她每次带的饭都都有很多的肉,很好的那种,我还以为她生活优越。后来有一次,我去买方便面,看到有家店在打折,一袋便宜两毛钱,我就排在队伍里,结果就看到了老太太气喘吁吁的拎着两大包方便出来了,见到我还笑着说一下子节约了十几块钱,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七十岁的人了,为了节约这点钱这么累,而她每年还几百几百的资助孩子上学。”张仁杰动情的说,就是这些温暖和无数渴求救助的眼睛,支撑着他走过最艰难的时候,做到现在。

用户评论

换一张(不区分大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