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山区学子的漫漫求学路(该项目捐助已结束)

2011-04-22来源:http://www.owecn.com
贫困求学路
下午5点半,某县第一中学的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陆续走出教室,涌入四周大大小小的街道。学校附近的街道两侧,贴满了出租学生宿舍的广告,月租从几十块钱到两百多元不等。
刚上高一的徐朋彦背着书包走出校门,随着人流走进学校旁边一条狭小的街道,大约走了15分钟,侧身走进一栋二层民房,他在这栋房子的二楼租了一个小单间。
自从考上县一中后,由于路途遥远,徐朋彦不得不离家求学,但学校没有学生宿舍提供,他只好孤身一人在县城里租房子住。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在离学校不远的民房里租了一个小房间,每月150元的房租,如果一年一次性交清的话就只要1050元,可是由于家里一次拿不出这么多钱,只能按月来交。
房间内的陈设一目了然,对着门是饭桌,旁边是蜂窝煤、炉子和一口锅。靠窗的地方放着单人床和书桌,屋角破旧的长椅上堆着书和半化肥袋的衣服。这就是徐朋彦临时的家。
从学校回到出租房,徐朋彦便忙着削土豆做饭,“在我们这里,土豆是一年到头的主食,也是今晚唯一的一道菜”。削完土豆,他熟练地把炉子点着,然后把洗干净的土豆倒锅里,放上水撒上盐巴。在等饭熟的闲余,他开始打扫房间,一个人的家,什么都得靠自己。
名校的尴尬
在围绕着县一中附近高高矮矮的民房里,大概寄居着上千名第一中学的学生。他们的情况大多和徐朋彦相似,为了求学,独自租住在狭小的出租屋里。
“你看满大街的出租房广告,就是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的。从建校到现在,所有来这里上学的学生都只能租学校附近的民房做宿舍。”县第一中学高一(11)班的班主任李老师介绍说。
“我们学校本来是有地方盖学生宿舍的,可是学校太穷,盖不起啊!”一位学校的老师无奈地说。
该县第一中学校始建于1943年3月,1985年被确定为地级重点完中,1998年被命名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1年被评为省百所现代教育技术学校。2003年,县委、县政府确定该校为创办省级示范性高中。2005年8月,该校成为完全高级中学。
老师们介绍说:“我们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这所县一中是这个县里最好的一所高中,学校也隔三差五地考出来一个北大或者清华的学生。”
然而,在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的背后,该县第一中学仍是“一副穷酸相”,李老师在这所学校已经教了整整十年书,但十年过去了,学校依旧很穷,最大的变化就是学校越来越破旧了,“不仅没钱建学生宿舍,就连成了危房的老教学楼也没钱加固”。
学校的老教学楼已成危房,但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重建。可是学校教室又不够用,部分学生至今还得在这座危楼里上课。教室的窗户玻璃已快掉光,房顶也是漏的,遇到雨天就直往下滴水。更可怕的是冬天,嗖嗖的寒气从教室四面袭来,又没取暖设备,学生和老师只有挨冻的份。
除老教学楼外,原来的实验楼也是破烂不堪,就连学校的外围墙,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墙体开裂地基下陷,过往的师生都尽量绕远走,生怕一天校墙突然坍塌下来。修缮校舍资金紧缺,修建学生宿舍更是泡影。
学校没能力盖宿舍,家远的学生还得继续租房上学。但由于出租房是民房,居住人员杂乱,再加上学生父母都在农村,从农村到县城来一次往返一般都需要20块钱左右,很多家长根本就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经常来看孩子,所以到学校后的一切,学生都只能靠自己,学校老师很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
此外,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男女学生的同居问题也让老师觉得担忧,李老师说:“从目前的情况看,肯定避免不了少数男女同居的现象,毕竟上高中的孩子已不是小孩子了。但学生居住分散,我自己现在也不清楚每个孩子具体居住的房屋到底在哪,监管起来难度很大,只能在课堂上对大家说一切靠自觉。”
负债上学
除了安全问题,不少学生和家长还要为能否交出下个月的房租而犯愁。
吃着刚出锅的清水煮土豆,徐朋彦说自己现在已经很满足。他现在吃的土豆都是从家里拿来的,“县城的土豆太贵了,吃不起”,他笑笑说。所以每次回家,他都顺便从家里背几十斤的土豆或者玉米回来。
为了省来回20块钱的车费,徐朋彦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找父母要一次钱,“每个月除了150块钱的房租外,我大概还要270块钱用来烧煤球和吃饭。”然而,一个月400多块钱的开支,对他的家庭来说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徐朋彦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找爸爸妈妈要钱了,不是他手里有钱不用回家,而是爸爸妈妈托人告诉他家里没钱,让他再等一个星期才回去钱拿。没有别的办法,他只好先找同学借了10斤土豆,熬过这一周。可是房租就没那么好商量了,“房东今天又过来催房租了”。
徐朋彦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供他和弟弟上学,他们一年到头不停地在地里干活,可是还是挣不够兄弟俩的生活费,母亲的胃病也因为没钱治,一直拖着。尤其是徐朋彦考取了县一中后,食宿在外,家里的负担就更大了,现在兄弟俩上学的费用都要向亲戚朋友借。
“说实话,我现在还是经常吃不饱,也想吃肉,可是我真的舍不得吃,毕竟家里真的没有钱。”说到这,徐朋彦觉得有点无奈,但如果想继续读书,除了省吃俭用,他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
离徐朋彦的出租屋不远的一个胡同里,放学回来的谭实正忙着做他的拿手好菜:“我最拿手的就是炒土豆、煮土豆和吃土豆!在我们这个地方土豆就是一年到头的主食。”为了给家里省点粮食,他一般早晨不吃饭,中午和晚上才吃。即便这样,房租、吃饭、学费、烧煤用电等费用,他一年最低也需要5000块钱。
从乡下考上县城一中,谭实的房租和学费都是父亲借来的,因为光靠家里的几亩地,难以支撑他和弟弟上学。为了供他们上学,全家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父亲的脚有病,疼起来满床打滚,可是父亲从来舍不得花钱看病。他告诉谭实,孩子上学可以借钱,家人看病绝不借钱。
现在谭实家里喂了两头猪,父亲说等猪长大卖掉,就能把兄弟俩上学借的钱还完,这样就好借好还了,免得人家再也不借钱给他们上学了。
因读书而让家里负债累累,在谭实的同学中并不罕见,“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家里特别穷,上学费用都要到处借,不过在这里附近租房子住的学生家里基本都是一样穷。”
“对于我们这个贫困山区来说,孩子上学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那些边远农村的孩到这里上高中的孩子,他们遇到的困难也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想象的。”李老师说,他教的高一(11)班有56名孩子,特别贫困的就有30多名,前段时间就有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可我毕竟只是一个月拿一千多块钱的穷教师,最多只能帮一个孩子,仅此而已!”
目前全校在校学生有3750人,其中贫困生就有1700多人,占了总人数的近一半,而且绝大多都来自远山区的农村。对于这些贫困生而言,一个月几百块钱的食宿费,足以把一个家庭拖垮。
唯上学路独好
即便孩子求学的道路是如此的艰难,但这里不少的学生家长,都选择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上学,考大学。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世代生活在这穷山沟里的人,想要摆脱贫穷,唯考取大学这条路独好。
旁晚6点左右,17岁的一中学生彭亚和15岁的妹妹彭倩吃完晚饭后忙着封炉子。谈到未来的梦想,她说:“我和妹妹最大的心愿就是考取北京大学。”
半年前,彭亚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在学校附近找到了一间便宜的小平房。虽然条件比较差,但价格相对便宜,不包水电,一年的房租是800块钱。“房东阿姨说这间屋不仅便宜,而且风水特别好,前前后后已经有好几个住在这里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她想自己和妹妹也能沾沾这里的喜气,顺利考上大学。
在这里的农村,一般的女孩子最多上到初中就出门打工或者结婚,所以像彭亚姐妹那样到县城读书的女孩子并不多。虽然她们姐妹俩的学费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但母亲仍然坚持继续供她们到县城读书。
每个月彭亚和妹妹回家要生活费的时候,母亲都叮嘱她们一定要安下心来好好读书,“妈妈还说哪怕以后所有的亲戚都不借钱给我和妹妹读书了也不用怕,大不了她厚着脸皮拿棍要饭来供我们读书。”
彭亚知道自己能上学并不容易,所以平时也不会乱花一分钱,就连一口肉也不舍得买,他们每天只吃土豆和玉米,偶尔加点猪油增加点营养。有时候妹妹说饿,彭亚没有钱给妹妹弄吃的,就让妹妹睡觉,“告诉她睡着了就不饿了,告诉她等我们都考上大学了,将来找到好工作,就再也不用挨饿了。”
谭实说自己也经常用这招来对付饥肠咕噜的肚子。每天晚自习回出租房的路上,他都觉得肚子特别的饿,看到路边卖小吃的摊位,口水就忍不住流出来。但是他还是舍不得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快点回房间,然后蒙头大睡,睡着了就不饿了。”
最近,谭实听高三的师兄师姐说,读军校就不用交学费,所以他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考上免学费的军校,“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考取大学了,我就可以走出这个地方了,我再也不用吃不饱饭了!”
面对这些孩子求学的眼睛,李老师既是欢喜又是忧,“欢喜的是孩子们都很懂事,并努力地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忧的是他们肩上沉重的负担,我们不得不呼吁社会,请给这些孩子一点希望,让他们能继续求学之路!”

用户评论

换一张(不区分大小写)